对话李芳:谈排球生涯

那时候我还是青少队的一员,教练让我们做接发球的连贯练习。我第一次发现,只要身体和心态同步,球就像有了方向。那种被球带着走的感觉,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坐标,也让我相信,自己不是随波逐流的存在。interviewer:你成长的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,对吗?李芳:对。

少年时期的技术不过关、比赛经验不足、甚至有时候会被质疑。最艰难的不是身体的疲惫,而是自我怀疑的声音。每次训练后,我都把失败记在笔记本里,反复回看,找出细节的裂缝:脚步的落点、手臂的摆动、呼吸的节奏。后来才明白,职业并非天赋的终点,而是习惯的累积。

你要愿意把每一次错误都拆解成训练的材料,把材料变成第二天的提高。interviewer:训练中,你如何与队友建立默契?李芳:这点最关键的是信任。排球是五人行的协作游戏,任何单兵作战的想法都会把整条线拉断。我记得初入队时,和主攻手的默契几乎全靠眼神和触感传达。

后来我们把沟通变成日常的仪式:清晨的热身后,我们会对每一个接发球的落点事先达成默契句式,用简单的手势和点头确认。到了比赛场上,这种事先的共识会转化为快速反应,哪怕对手的变化层出不穷,我们也能稳住节奏。interviewer:那些年你最难以忘记的比赛是什么?李芳:全国青年联赛的决赛。

对手实力强劲,第一局我们就吃了亏,比分落后。比赛进入技术暂停时,我坐在场边,看着队友们疲惫却没有放弃的眼神,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:胜负不是唯一的答案,过程才是答案。回到场上,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每一次传球的精准和每一个跳发的落点上,逐渐扭转局势。最终以微弱优势获胜。

那一刻,我体会到,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弱点,而是能在弱点里找到重新出发的力量。从那以后,我始终把“过程胜于结果”的信念放在日常训练里。interviewer:训练的强度和节奏怎么把控?李芳:早晚两次训练是底线,周末会有体能调整和技战术的综合演练。

我的方法是分阶段渐进:先把基本功打牢,再将技术动作融入到比赛情境中,最后让身体习惯在高强度下维持稳定的节奏。饮食、休息和心理调适同样重要。我会在训练计划里留出放松和修复的时间,比如拉伸、泡沫轴放松、以及短时的冥想练习,确保身体不被过度负荷击垮。

interviewer:外界对你的评价很多,你怎么处理媒体的关注?李芳:媒体的关注像镜头里的光,有时很刺眼,有时也很美好。关键是把注意力放在目标上——球队的成绩、个人的成长、对粉丝的回馈。我学会用理性来回应质疑,用成果来回应期望。媒体自然会记录你的一步步,但真正影响你的,还是你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球迷的承诺。

我愿意把每一份关注转化为更多的训练热情和对年轻人的激励,告诉他们:坚持和努力并不矛盾,反而是彼此成就的两条路。interviewer:你在职业生涯后期的转变有哪些?是否愿意走向教练或公益方向?李芳:转变的核心在于保持对排球的热情,同时寻找新的表达方式。

退役后,我把更多时间投入到青少年培训和校园公益活动中。教学并不是灌输,而是搭建一个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平台。我喜欢用故事化的方式把技术要点讲清:为什么要这样站位?为什么要用这口气?孩子们能从中看到自己成长的可能性,这比赛场上的胜负更具意义。

对话李芳:谈排球生涯

interviewer:训练以外,你还关注哪些方面?李芳:心理素质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。我在多个团队里看到了同样的问题:即使身体条件相近,心理韧性差一截就会错失良机。因此,我在培训中加入心理训练的模块,比如呼吸法、情绪识别以及比赛中的自我对话。

这些方法帮助年轻球员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,做出更稳健的决策。interviewer:你如何让排球与生活结合得更紧密?李芳:排球教会我的,除了球场上的技巧,还有对生活态度的理解。坚持、专注、团队、学习与分享,是我一直带着的四件套。我现在常说给队员和孩子们听的一句话是:把每天的练习当成投资,把每一次比赛当成学业。

长期的投入,会在不经意间把潜力转化为实力。生活和排球的边界并不清晰,二者相互影响、共同成长,才是最真实的状态。interviewer: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你的职业生涯,你会怎么说?李芳:一段没有捷径的旅程,但每一步都值得。敬畏对手,尊重自己;把每一次跌倒都当成一次地基的夯实,把目标放在更长远的位置。

排球不是唯一的答案,但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复杂世界里,坚持自己的节奏。若未来有更多的孩子愿意因为这项运动而相信自己,那我愿意把这份热情继续传递下去。

美高梅(MGM)